古之王者,莫不以教化为大务;立大学以教于国,设庠序以化于邑。教化已明,习俗已成,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。汉·班昭·班固《汉书·礼乐志》
【意译】
古代的帝王,无不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;所以,设立国家大学用来教育王室子弟,设立地方学校用来教育百姓子弟。道德教育已经深入人心,礼义廉耻已成优良习俗;全国上下,再无一人愿意犯罪入狱。
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;导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汉·班昭·班固《汉书·刑法志》
【意译】
用道德来引导民众,用礼仪来调和民众,使民众知耻断恶;再用政教来引导民众,用刑法来治理民众。因为先教于德礼,后治于政刑,所以民众就能避免犯罪而不辱没宗亲。
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
【意译】
做为贤明的国君,在国家安定的时候,也不会忽视可能会出现的危机;在政权尚存的时候,也不会忽略国破家亡的苗头;在国泰民安的时候,也不会忽视可能会出现的动乱;正因为处处能防患于未然,所以身心安泰,家国安宁。
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,然后政调于时,而躁人可定。躁:躁动不安。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
【意译】
善于政治管理的人,巡视民情民俗而后进行教育,察看政治上的失误而建立防备措施,威严和仁德更替推行,文治和武功迭相运用,然后政治协调于时势,而躁动不安的人民可以安定下来。
天地节而四时成。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。(王弼注:王者以制度为节,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时。《周易·节》
【意译】
天地以气序为节度,使寒暑往来有序,因而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。君王以制度为节制,使用物资有法规,使用民力有时限,这样才能不损伤财物,不危害民众。
目贵明,耳贵聪,心贵智。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,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,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。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。《管子·九守》
【意译】
目贵在明,耳贵聪,心贵在智。用天下人的目看东西则没有看不见的,用天下人的耳听东西则没有听不到的,用天下人的心想东西遇没有不懂得的。聚集天下人的耳目心智而并用,那么圣明就不会堵塞了。
人以君为天,君以人为本。人安则政理,本固则邦宁。(人:民,人民。《旧唐书·魏知古传》
【意译】
民众拿国君当依靠,国君拿民众当根本。民众安宁,国家就能治理;民众生活稳固,国家就能安定。
夫法令者,所以抑暴扶弱,欲其难犯而易避也。《汉书·刑法志》
【意译】
法令是用来抑制强暴扶持柔弱的,要能使民众难得违犯而容易回避才适当。
其立法也,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,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
【意译】
立法的目的,不是专为苦民伤众设置机关和陷阱,而是为了兴利除害惩治暴乱,使君主得到尊严,民众得到安乐。
为治不患无制患在不行;不患不行,患有不久。《南齐书·虞玩之传》
【意译】
治理国家不忧虑没有制度,忧虑的是有制度不执行;不忧虑有制度不执行,忧虑的是执行制度不能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