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上位而亲小人,则贤人正士远退矣。斥去小人,则君子之党进而诚相得也。《董氏易下经传义附录》
【意译】
身为国君而亲近品行恶劣的人,那么品行方正有才能的人便与国君疏远而离开了,斥责并疏远品行恶劣的人,那么贤能的人们便与国君接近,国家真正有了治理的人才。
观书者当观其意,慕贤者当慕其心。《刘宾客文集·辩迹论》
【意译】
看书的人必须深刻了解书中的意旨,仰慕贤达人必须敬仰他的心地高洁。
凡求贤之路,自非一途。然所以得之审者,必由任而试之,考而察之。起于居家,至于乡党,访其所以,观其所由。则人道:明矣,贤与不肖别矣。率此以求,则庶无愆悔矣。(试:试用。人道:为人之道德。由:由来,历来的表现。率:顺着。)《周书·苏绰传》
【意译】
大凡寻求贤才的道路,自然并不是只有一条。然而用较为慎重的方法去求得,必先委任试用他们,从试用中考察他们的才能。再进而考察他们从小在家庭以至乡里的所作所为,看看他们历来的品行,这样他们为人的道德也就清楚了,贤良与不贤良就有了区别了。顺着这样的路子去求贤,就大体上没有错悔了。
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。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,佐不务多,而务得贤俊。《说苑》
【意译】
国家没有贤良英俊的人才辅佐,而能够使国家威名远扬、或者振兴祖业,转危为安前所没有的事情。所以国家不一定追求士地广大而定要得到人民的支持,辅助国君的人不一定要求很多,而一定要求能获得贤能英俊的人才。
必须公正之人典掌衡轴,直躬敢言,以辨得失,然后彝伦式序,庶务用康。(康:康顺;顺当。)《宋史·赵普传》
【意译】
必须任用公正的人掌管宰相职位,为人正直敢言,以此来明辨得失,然后就能按照伦常次第论功序位,各项事务因此辨得顺顺当当。
得人之道,在于知人,知人之法,在于责实。《宋史选举志一》
【意译】
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才,了解人才的方法在于考查实际业绩。
天下治乱系于用人。《唐鉴》
【意译】
天下的治理与扰乱和国君的用人之道直接相关联。
设官分职,选贤任能,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,非其才则贻患于黎庶。《旧唐书·良货志上》
【意译】
设立官位,分别职掌,选拔任用贤能的人,如先得德才兼备的人,就对国家有益,如先得的人不是德才兼备的的,就可能给平民百姓造成祸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