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物速成则疾亡,晚就则善终。朝华之草,夕而零落;松柏
之茂,隆寒不衰。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。(魏志)
【白话】
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,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。早晨开花的植物,到了傍晚就会凋落;茂盛的松柏,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。所以,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。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聋;五味令人口爽;驰骋田猎,令人心发狂;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。(老子)
【白话】
贪恋色彩的绮丽,使人眼目如盲,不能看清事物真相;追求音声的娛乐,使人耳朵如聋,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;讲究美食的享受,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,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;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,使人心神狂妄暴躁,不能回归平和清宁;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,使人贪心增长,行为举止偏差。
人主之大患,莫大乎好名。人主好名,则群臣知所要矣。
(体论)
【白话】
君主最大的祸患,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。一旦君主爱好虚名,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,就会投其所好。
故修身治国也,要莫大于节欲。传曰:「欲不可纵。」历观有
家有国,其得之也,莫不阶于俭约;其失之也,莫不由于奢
侈。俭者节欲,奢者放情。放情者危,节欲者安。(政要论)
【白话】
所以,修身治国,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。经传(《礼记》)上说:「欲望不可放纵。」遍观有家有国的领道者,其取得成功,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;其导致失败,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。勤俭的人节制欲望,奢侈的人放纵情感。放纵情感的人危险,节制欲望的人安全。
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,不以己私怒,伤天下之功。(汉书五)
【白话】
作为君主的圣人,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,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。
子曰:「我三人行,必得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
者而改之。」(论语)
【白话】
孔子说:「我与他人的相处中,他人的言行,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。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,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,反省自身,若有类似情况,则自我改正。」
古者圣王之制,史在前书过失,工诵箴谏,庶人谤于道,商
旅议于市,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。闻其过失而改之,见义而
从之,所以永有天下也。(汉书五)
【白话】
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,史官在前记载过失,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,百姓在路上言论,商人在市集上议论,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。听到了过失就改正,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,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。
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,以贼其身,乃丧其躯,有行如此,
之谓大忌也。(鬻子)
【白话】
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,以至伤害身心,乃至丧失生命,如此行事,可称为人的大忌了。
先民有言,人之所难者二,乐知(知作攻)其恶者难,以恶告
人者难。(中论)
【白话】
古人曾说,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,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,很难做到;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,也很难做到。
子曰:「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
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形(形作刑)于四海,盖天子
之孝也。《吕刑》云: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。』」(孝经)
【白话】
孔子说:「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;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。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,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,作为天下的典范,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!《尚书·吕刑》里说:『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,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,国家便能长治久安。』」
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,盖有道焉。妻也者,亲之主也;
子也者,亲之后也;敢不敬与?是故君子无不敬也。敬也者,
敬身为大;身也者,亲之支也,敢不敬與?不敬其身,是伤
其亲;伤其亲,是伤其本也;伤其本,则支从而亡。三者,
百姓之象也。身以及身,子以及子,妃以及妃,君修此三者,
则大化忾于天下。(孔子家语)
【白话】
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,是有道理的。妻子,是祭祀祖宗、照顾父母、相夫教子的主妇;儿子,是祖先的后付;怎能不尊重呢?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。谈到尊重,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。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,怎能不尊重呢?不自重,就是伤害父母;伤害父母,就是伤害了根本;伤害了根本,枝干就随之枯亡。这三者:自身、妻子、儿女,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,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。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,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,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,君王做好这三件事,那么深远的教化,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。